类别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24-05-12 15:45:14 浏览:次
近期,微博上热议的话题:“年龄,带给你的应是智慧还是勇气?”引起广泛关注。
其中一条评论:“年龄增长,但口袋空空,这是最大的焦虑!”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。
生活的压力、身材的发福、头发的稀疏、职场的不安,各种焦虑如同影子般伴随。
“年龄,应是你生命旅程中的勋章,而非忧伤的理由。人生每一站都有独特的风景,每一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。”
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·纽加藤提出“社会时钟”这一概念,即人们对于在不同年龄应完成的事情的普遍期待。
年龄仿佛是一把精准的尺子,在特定的时间点,我们就应该完成所有相应阶段的任务。
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时钟的轨迹,社会的喧嚣与非议便会接踵而至,带来无尽的焦虑。
岁月在脸上刻下了痕迹,爱的人也无法陪伴左右,橱窗中的奢侈品遥不可及,钱包却空空如也。
年龄的增长,生活的压力,让原本充满活力的生活变得黯淡无光,焦虑感油然而生。
二十多岁的人担忧工作与婚姻,三十多岁的人担心孩子与房产,四十多岁的人则为失业而焦虑。
他们中有的人在二十多岁选择隐居山林,有的人在三十岁放弃高薪去采摘蓝莓,有的人在四十八岁考入大学,还有的人在六十岁开始学习绘画和弹奏电子琴……
我在阅读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》这本书时,被俞敏洪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深深打动:
他曾经和杨振宁教授共餐。那时,已经年过九旬的杨教授忽然起身,满怀激情地谈论起他对未来20年的计划,思考着还能为社会、为教育做些什么。
一旁俞敏洪老师惊讶不已,因为未来20年,杨教授将年满110岁。但他的热情却丝毫未减。
杨振宁博士,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,面对岁月毫不畏惧,依旧保持着青春的活力;俞敏洪老师,这位曾多次站在崩溃边缘的老人,却依然心怀感慨:“六十岁出发,归来仍是少年。”
在我们的生活中,常用“过日子”来形容时间的流逝。“过”字由“走之旁”和“寸”字组成,寓意着一日复一日的前行。
无论是二十几岁,三十几岁,四十几岁,还是耄耋之年,我们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收获成长的喜悦。
她是埃隆马斯克的硬核母亲,也是一位勇往直前的传奇女性。她在22岁结婚,却经历了9年的家庭暴力,31岁成为破产的单身母亲。然而,她并未向命运低头,在3个国家开展自己的事业,坚持学习,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,并将3个孩子培养成才。
当她在60岁重返模特舞台时,69岁成为畅销品彩妆的品牌代言人,在时代广场拥有4块广告牌。71岁时,她出版了自己的书籍,达到事业的巅峰。
她说:“我不害怕衰老,因为生命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比上一个十年更美好。七十一岁的我,感觉非常好。每一天,我都在充满激情中醒来。”
老化,这一生命旅程的自然阶段,同样蕴含着其独特的益处。人生恰似一个具备反脆弱特性的系统:随着时光的流逝,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愈发深刻,恢复力也随之增强。
若你每日都能获得成长,每年都超越过去的自己,那么年龄将不再是束缚,而是智慧的象征,是面对人生的优雅与从容。
我深感赞同一句至理名言:维持最佳生活状态的秘诀,在于简化物质生活,而丰富精神世界。年龄不过是一个标识,关键在于调整至我们所喜爱的生命频道。
年龄焦躁的实质,是对成长的担忧——害怕时光流逝,而智慧与理解力却停滞不前。
经常我们会感到焦虑,并非因为所得甚少,而是欲求过多。实际上,我们真正必需的寥寥无几。
出行时,一个行李箱或背包,便能携带我们前往新的地方,开始新生活。过多的物品,往往成为我们的负担。简约生活,并非剥夺生活的欲望,而是控制欲望的蔓延。
当我们摒弃了对奢华生活的追求,放下了难以企及的欲望,我们便能卸下身心的重担,生活得更加自在。
假设你年过三十仍保持健康、美丽,精力充沛且内心富足,对比二十岁的迷茫与不确定,你无疑会更加珍视现在的自己。是我们自己是否跟得上年龄的成长,而不是年龄来定义我们。
试着沉浸于经典或你感兴趣的书籍之中,让文字成为心灵的养分,让视野因知识而拓宽。当你的内心充满力量,焦虑自然离你远去。
试着每周投身于运动之中,无论是跑步、健身、瑜伽或户外探险,让身体的活动带走负面情绪,精神状态也将随之放松。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尔·徳韦克提出的“成长型思维”,强调我们的能力和心智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。与之相对的“固定型思维”则认为这些特质是一成不变的。
面对陌生事物,将“我不会”转变为“我可以学”,对于挑战,不要说“我不行”,而是想着“我可以”。
拥抱成长型思维,你会发现,年轻与年龄无关,而是一种心态,一种对生活不断探索和热爱的精神状态。
这些橡树需度过二十五个春夏秋冬,方才迎来首次蜕皮。此后,它们约定每过九年或十二年,便展现一次自然的更衣仪式。
首次蜕皮往往粗陋不堪,未能达到软木帽的高标准,故而被岁月筛选出的上等软木帽,往往是在树木四十载风雨洗礼后才得以成型。
你会逐步意识到,岁月带来的不仅仅是焦虑,更有勇往直前的力量,以及那一份面对生活的十足自信。
本文由:long8-龙8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提供